特别的出差体验

今天是我在东莞出差的最后一天。回到房间,突然很想写点什么。

平时的出差常常是“任务模式”,忙碌、疲惫,总觉得陌生的城市没有归属感。但这14天,竟然每天都很开心,有点舍不得离开。

这次来东莞,同事们最多的反馈是觉得我“能量很高,很阳光”。但其实,我更想说,是你们的热情、友善和活力点燃了我。正是这些,让这段出差变得特别、生动、有趣。

我记得那个晚上,刚认识的一群伙伴,一起喝点小酒,吃着烧烤,吹着晚风,唱着歌。那种自在、轻松的感觉,让我真的感觉到真诚的人的美好。

我也记得那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生态公园。虽然每个人都很累,但好像大家默契十足地选择放松下来。天气很热,身体也疲惫,可我们都沉浸在自然里,自由地骑着车,在绿荫中穿梭,那一刻,好像什么都不重要了,只剩下风、阳光,还有欢笑声。

还有一场场的网球,台球,运动,思想的碰撞,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

临走前,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其实有点空落落的,很难言语的酸涩。
出差前的我完全没想到,会在这段短短的工作旅程中,收获这么多温暖的记忆。

谢谢这14天一起工作的你们,谢谢那些真诚的笑声、意外的默契,还有深夜烧烤摊旁的胡言乱语。

或许我们只是短暂同行的一段路,但这段经历,会让我一直记得出差不只是奔波,也是可以遇见、可以开心、幸运的时光。

东莞,下次见。

超敏感人群的内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小时候的我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而上了大学之后,却慢慢变得敏感、焦虑、开始内耗。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了一段话让我突然明白了一些东西。他说:

“小孩子活得更接近‘本我’,是最自然、最真实的自己。但随着成长,我们慢慢被社会的规则、道德教育所塑造,开始压抑自己原本的想法和情绪。当你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和你心里的‘本我’发生冲突,就会出现内耗。
不过,人一生都在修行,最终还是会慢慢学着回到最初的样子——那个自由纯真的‘本我’。”

这番话让我很有触动。也许敏感不是坏事,它只是我们意识到“自己”和“应该”的差距,而内耗,是我们在寻找本我的的必经之路。

从内耗到尊重,我在学习和自己和解

年初的时候,我的领导兼朋友分享了一个特别的习惯:每年他会选择一个词来“修行”。
当时我听完很震撼,也很想照做。于是我认真思考了很久,想选一个词来陪我走这一年。但当时没有结果。

现在已经到了年中,忽然,我很确定,我想修的词是:“尊重”

尊重自己的直觉、感受、选择、想法、情绪;
尊重别人的思想、文化、性格和生活方式;
尊重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事,也尊重生命带来的一切经历。

回头看这半年的时间,我发现很多时候,是“不尊重”造成的。
我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也不理解别人的做法,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样想事情。

尊重并真诚的接纳一切,这是我今年想修,想践行的事情。

我终于开始拍视频了:一段放下完美主义后的转变

7月28日,我一口气完成了一条视频,从拍摄到剪辑,全程特别顺畅。对我来说,这是一件神奇的事。

从大学开始,我就一直有做视频的想法,想表达自己、想发声。但这些念头总是不了了之,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我总觉得还不够好、时机不够成熟、自己还没准备好。

但这次完全不一样。我有思路、有想法,面对镜头也完全不紧张,状态特别自然,感觉一切都水到渠成,“刚刚好”。

我想,原因有几个:

  1. 我放下了完美主义。
    以前我总想着“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结果什么都没开始。现在我只想先动手,哪怕不是最完美,也比空想强太多。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2. 我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
    过去我担心“我说的对吗?”、“别人会不会不喜欢?”现在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表达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我的心态变了。
    我不再为了“被看见”、为了“流量”去创作,而是真的想记录自己,看看自己能走多远。这种创作,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受到别人的认可,达成什么目的。

当自己真的想为“自己”做点什么时,很多事情就会顺理成章地发生。

公路骑

5月31号准备放端午,我决定去尝试:骑公路车从广州到中山。

我原本以为这对我会很轻松,但事实往往很打脸。

全程65km,爬升400m。

我是在一个长上坡上感受到极限,但我被迫不能放弃,因为来来往往全是车,我只能咬牙坚持,告诉自己,再踩一下,再踩一下。

也许就是这样,在迷茫困境中,走一步在走一步。

who am i

原先在决定搭建一个博客网站的时候,会以为最难的部分是技术,后来真正做的时候,发现是自我。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观察自己。

喜欢吃什么,睡多久,做什么运动,什么状态最舒服,为什么我会做某样决定…..

越了解自己,越平静,反倒不在乎”我是谁”这个问题了,因为这都是我。

培养一个输出型爱好

很多人有爱好,比如看剧、听音乐、刷手机……这些都很好,但大多是“输入型”的。你接收很多信息,却没有输出。

而“输出型”爱好,是你把内心的东西——想法、感受、经验——变成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写作、拍视频、画画、做播客,甚至分享一篇微博。

”输出“是把一些仅存在于抽象的东西,通过思考,实践具象化,是一种自我的探索和肯定后主动向世界发出你的声音的行动。

People have many hobbies, like watching dramas, listening to music, or using their phones. These are all good, but most of them are ‘input-based.’ You take in a lot of information, but you don’t express anything.”

‘Output-based’ hobbies mean turning your inner thoughts, feelings, and experiences into something tangible. For example, writing, making videos, drawing, creating blogs, or even sharing a post on Weibo.

为什么要“输出”?

因为输出是整理,是表达,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当你说出、写出、做出来的时候,你其实在告诉自己:
“我在想什么,我是谁,我在成长。”

why need to output?

Because output is organizing, expressing, and a gentle power.
When you speak, write, or create, you are actually telling yourself:
‘What am I thinking? Who am I? I am growing.

输出型爱好,不是为了变成网红

它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疗愈自己,也许还能碰到一些共鸣你的人。

我以前总是封闭自己,怕说错话,怕被笑。后来我开始写日记、发小红书,虽然一开始没人看,但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清楚自己想什么,也更愿意表达。

慢慢地,这种输出变成了一种小小的掌控感。它不大,但它真实。

I used to suppress myself, afraid of saying the wrong things or being ridiculed. But one day, I started posting my thoughts on Redbook. Even though nobody watched at first, I found that I became clearer and clearer about what I wanted to say, and more willing to express myself

所以,可以试试:

  • 写一篇你今天的心情
  • 录一段自己的声音
  • 拍一张有感觉的照片

小小的开始,也是一种力量。

An output-based hobby isn’t just about becoming famous.
It’s for yourself. It helps you get to know yourself better, heal yourself, and maybe even connect with people who resonate with you.
So, try it:

Write about your mood today

Record your voice

Take a photo that captures a feeling
A small start can also be a powerful one.